10676192_573321359462896_5848607003292046486_n  
【早晨選書】《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東尼.賈德


研究歐洲戰後的歷史學者東尼.賈德,在《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省視了60年代之後,歐洲和北美社會在政治變遷下的歷史,面對新自由主義的擴張與共產社會的垮台,傳統的福利國家面臨挑戰。而原本應該扮演社會福利捍衛者的傳統左翼勢力,失去了政治理念的方向。

對於長期缺乏左派思維、也缺乏國際政經觀察的台灣社會來說,《厄運之地》所描繪的歐洲福利國家,有如遙遠的遠方,但賈德呼籲,「重新建立介入公共政策」的語言,回歸集體的政治行動,這對於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不啻是熟悉的主張與想望。

台灣社會在選舉制度、代議政治部分失靈,權力集中於政閥與財閥的情況下,政治的決策權與民間的溝通,幾乎微乎其微,每每要等到政策上路、媒體與民間反彈,才爆發出對抗的力量,這對一個社會來說,有很大的傷害,如何重新建立公共政策的溝通協調,是閱讀《厄運之地》帶來的省思。

當代生活所呈現的這種物質主義與自私,並非內在於人類根本的構成條件(human condition)裡的。許多今天我們看起來很「自然」的東西,都是從一九八○年代才開始的:對創造財富的偏執、對私有化和私人部門的膜拜、貧富差距的擴大等等。而且,特別是伴隨這些現象的修辭:一面倒地讚美不受限制的市場,卻蔑視公部門,以及幻想經濟將永遠成長下去。

如果今天的年輕人感到失落,那並不是因為缺乏目標。跟任何大學生或中小學生聊天,你都能列出一長串令他們焦慮的事。事實上,成長中的這個世代對於他們即將繼承的這個世界,感到極端的憂慮。伴隨這些憂慮的,還有一種普遍的挫折感:「我們」知道有些事情不對勁,而且有很多東西並非我們所希望的。但是有什麼是我們能相信的呢?我們應該怎麼辦?

賈德認為,前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對激進政治的熱情,在失去了道德與理想的方向,加上個人主義,自由市場鼓吹個人利益的思維蔓延下,當代的年輕人將企圖心轉而放在追求自我成就。他強調,我們應該要重拾對社會與政治的參與,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找出錯誤,並採取行動。他並引用了「有人」說過的那句名言做結;「哲學家只是用各種方式解釋這個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世界」。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公平正義」的「良好」社會,《厄運之地》給了理想,與實踐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