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3270_713446598783704_234501614668168561_n  

【早晨選書】《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高俊宏

「野宿者」,從戰後日本社會出現這種身分,他們在城市角落寄宿流浪,在昭和時代,他們多半是「戰爭難民」無家可歸、居無定所,但在1990年代之後,他們是新型態的「經濟難民」,與日本泡沫經濟、產業外移、終身雇用制消失、企業大量資遣員工的狀況脫離不了關係。

「為了統一觀瞻,九○年代東京都政府開始發放藍色帆布供野宿者使用。」

高俊宏的《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採訪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的「藝術佔領行動」,在日本城市街頭常見的「野宿者」,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高俊宏採訪進駐東京代代木公園,長達九年的女性藝術家市村美佐子,她以「藍帳篷」作為她的創作計畫。

市村美佐子在公園裡搭起帳棚,舉辦「繪畫聚會」、「女性茶會」等活動,舉辦手工及繪畫班。市村美佐子更特別關注女性,舉辦工作坊,讓女性成員利用有機棉以及廢棄回收衣物縫製成手作物與布衛生棉,再販賣給支持者以換取一些生活經費,儼然成為一個小型的自助經濟模式。

在市村美佐子的巧思下,公園與街頭陸續出現青空圖書館、246廚房、行動咖啡館、免費社區手工及繪畫班等。運用藝術的手段,布置營造出舒服一點的空間,不 但將現場改變氛圍,更防止了外來者的騷擾與欺負,她甚至曾經親身睡在紙箱裡九個月,將人聚集起來,達到「佔領」的效果,「是我們的行動,才創造了公園」。

高俊宏除了帶我們進入「藍帳篷」的藝術行動事件,也以大量的社會政經事件,架構出「野宿者」與「藍帳篷」出現的社會脈絡。

今日的野宿者與過去的「遊民」有何不同?從城市控制的角度而言,他們比以往更具體地被放置在「失控」的視域裡,成為「失控與骯髒的合體」。不但東京都政府視之為麻煩者,一般人也鄙之為骯髒、汙穢、不受歡迎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官方對野宿者並未採取全面性的驅離,一方面是考量輿論觀感問題,二方面也因為野宿者努力維持自己的生活紀律所致。他們長期處於邊緣而貧窮的 狀態,靠著每晚便利商店淘汰的食物以及教會、慈善團體的救濟物資支撐下來,活在一個自律、寡欲,但卻幾乎完全被社會所歧視、隔離的生活中。

社會歧視的屈辱感,透過藝術行動介入,「藍帳篷」成為一個長期的創作計畫,更成為「野宿者」社群與社區文化的轉變。

「如果無住屋者有自己的社區,那麼很多社會衝突都可以避免,因此,關於無家可歸者如何成為一個認識彼此、關注彼此的社群,始終是她的核心想法」

遊民,也是台灣都市看不見的角落,日本的藍帳篷創作一種藝術介入社會的行動,開創更大的視野建立人們與流浪者的關係,而台灣呢?高俊宏與《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打開了許多視角,讓我們走進去。今天晚上七點,高俊宏也將來到書店分享,歡迎一起聆聽「藝術介入社會」。

圖片引用自高俊宏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