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頭殼週五書評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news_11__1508022492  
【新頭殼X三餘】在黑與白之間:馬尼尼為《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


馬尼尼為的書寫十分獨特,難以用一種文類概括。有時候如同女性獨語般的私小說,喃喃訴說「母職」神聖性的另一面,幽暗惡臭重複的日常生活。

如果《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是作者對賢妻孝媳典範的破除,《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便是對「良母」的抵制:「我寫母愛的醜陋,你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所有人認為的理所當然。/好幾噸的時間,成了棉絮,飄走了。/我眼看自己被他擰成一位母親,忍受活著的草草空白。」這種拒絕被規範化、單一化形象束縛的書寫,便成為馬尼尼為書寫的獨特與重要之處。

「在黑與白之間:馬尼尼為《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全文: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4-17/59059

【今早高屏地區空氣品質PM2.5濃度為2-18微克/立方公尺,天氣好、天空亮,週末時候出遊吧!】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  

【新頭殼newtalk X 三餘書店】

書店與鍋鏟:莊祖宜兩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這個禮拜的書評寫了莊祖宜的《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在讀的時候會想到幫忙三餘規劃食譜的學姊和二樓咖啡館的轉型歷程,閱讀和旅程有相似的地方,靜態和動態差別很大,但在你走了很久之後,才發現兩個都帶你走往回不去的遠方。郝譽翔在她的《回來以後》說:「旅行,經常是回來以後才開始的。」在很久以後會不會也想起一本書,沒想到它也讓你在路上了。


「對料理用比較輕鬆的姿態看待後,也開始讀起飲食文學和翻閱食譜,莊祖宜的第一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便是對書名產生好奇而開始讀起的書。作者莊祖宜到了紐約讀了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所,抱著滿腔熱血的她辭去國中教職,沒有基礎的到了美國。課程的壓力使她開始懷念台灣的食物,那時還不懂下廚,買了牛肉便勉勉強強煮了牛肉湯,導致肉老湯鹹,製作出不算美味的家鄉料理,卻意外的讓她放鬆了下來。


從此在同學埋頭寫報告的時候,她便開始烹煮的旅程,挑選食材、選擇烹飪方式、備料、烹煮,時而等待和觀察,終點是一道眼睛能視、鼻子可聞、嘴巴能嚐的菜餚,給它什麼東西便能長出什麼樣子,料理是絕對的等價交換。」
 
全文連結: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4-10/58770
 
【今早高屏地區空氣品質PM2.5濃度為26-42微克/立方公尺,林園、小港、大寮、橋頭品質較差,冷鋒過境,空氣也較差,出門要戴口罩】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789101390  
【新頭殼X三餘】走食高雄常民生活 《雄好呷》的文化地理誌 


對於外來的朋友,《雄好呷》是一本很棒的高雄小吃生活指南;對於高雄人來說,閱讀《雄好呷》的過程,猶如自己與城市的回憶錄。「大港飯糰」是高中趕著上學時的早餐,後驛到前站的單車地下道,隨著鐵路地下化已經封閉,但飯糰裡的辣肉滋味似乎還嗆在口中;現在中正堂不放映電影、左營眷村也拆了大半,但豫湘的涼麵、美紅的燒餅夾蛋、劉家的火鍋,仍是我們所熟悉的外省味道。

食物建構了我們對高雄的圖像與情感,是另一種型態的地理誌,而《雄好呷》書中無所不在的人情與故事,則是高雄常民生活的人類學田調。

「喝啤酒,喬事情,搏感情,一種草莽式吃喝的浪漫」,清明連假,如果你在高雄,記得閱讀《雄好呷》,至情至性體驗高雄。

「走食高雄常民生活 《雄好呷》的文化地理誌」全文:http://newtalk.tw/mobile/news_in.php?id=58538

【這個禮拜高雄的藍天很漂亮,今早高屏空氣品質PM2.5濃度為5-19微克/立方公尺,品質良好,請安心出遊。】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1315458266  
【新頭殼X三餘】藏在波斯菊影子裡的文字,《總覺得波斯菊的影子裡藏了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拿起一本書,發現它雖然搶眼,但上面的文字卻不容易辨識──這時都怎麼看待的呢?
 
最近看了《總覺得波斯菊的影子裡藏了誰》,那是日本攝影師藤原新也的散文集,裡面描寫他幾年間身邊遇到的小故事,是一些讀了會停下來回顧自己人生腳步的故事,平實的字句裡藏著豐富的感情,卻不會讓人沉重,很值得推薦。
 
但我要討論的是封面。
 
「藏在波斯菊影子裡的文字」全文: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3-27/58295
 
(難得可以讀到台灣帥設計師小子的書介,邀請大家細心閱讀啊)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633638787  

雜誌與出版品牌《典藏》集團中有一個支系《小典藏》,專出藝術、美學扎根教育有關的叢書,設定讀者的年齡層是兒童,所以多半出版圖畫書、繪本,會特別企劃台灣的繪本家作品出版。《戴帽子的女孩》、《紅色在唱歌》是去年與今年分別出版的繪本,這2本的企劃很特別。繪畫者是陳澄波(1895-1947),他生前並沒有用特定主題來畫過繪本,這2本是小典藏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邀請林滿秋(《戴帽子的女孩》)、林世仁(《紅色在唱歌》)兩位對於兒童文學有研究的文字作者,以陳澄波生前畫作為素材來創作繪本的故事軸線。

今年2月2日陳澄波冥誕日,google首頁換上他的畫作《淡水夕照》,這是台灣人首次躍上google首頁,這幅作品幾年前在國際藝術市場創下破億元的紀錄。台灣解嚴至今20多年,過去許多像陳澄波這樣在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卻因為228事件與白色恐怖受難,後人卻噤聲完全不敢談論的人物,他們的作品與生平事蹟,近來有愈來愈多人投入研究與推廣。

如陳澄波這樣在台灣美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代表性的畫家,卻因為228事件,1947年在嘉義火車站前遊街羞辱後被槍殺,要怎麼介紹與談論陳澄波的畫作給一般民眾接觸認識,用非學術研究與藝術評論式的文字?輕重之間,很難拿捏。輕了,有損他的生命重量;重了,可能會讓許多人望之卻步。有無跨越年齡與各種背景限制,比較容易親近看陳澄波作品的方式?

林滿秋看陳澄波的數幅畫作中,都出現戴帽子的小女孩在畫裡,便以此為主題,巧妙將陳澄波14幅畫作串成一個故事,以「戴帽子的女孩,妳去哪兒?」的疑惑之眼,讓讀著跟著戴帽子的女孩穿梭在不同畫作的風景中,如電影蒙太奇的戲法,讓原先彼此不相關的畫與畫間,經過有意義的排列以及文字穿針引線,變成一個線性的故事。

在空間上,讀者跟著小女孩走過街道、公園、動物園、學校、市集、田園、山野,在原畫實景上,這些地點跨越了嘉義、淡水等地,就像電影剪接一樣,在觀看時,這些畫面就沒有指涉實際地理空間的意義,創造出只存在於媒材裡的自有時空。例如《新樓》(1941年)是畫過去台南神學院的建築物,在書中成了小女孩的學校(這幅畫作基金會已捐給台南市美術館籌備處當館藏)。

特別是書中最後一頁,用《古廟》(1938年)這幅畫,視線跟著畫中極小的戴帽小女孩以及光線佈局,看向遠方山坡上的小徑。入了小徑,越過山坡,會有什麼?書本在這裏做了一個蝴蝶摺頁,打開後讓人驚喜,原來越過山坡是一片寬闊的美景。把《阿里山遙望玉山》(1935年)的局部放大,精美印刷在書中。

跟著戴帽子小女孩,在歷史時間上,也穿梭了陳澄波數個年代作品的不同畫風。陳澄波繪畫受到石川欽一郎啟蒙,赴日接受日本美術教育洗禮,但也前往中國等地,接觸水墨畫,畫風與技巧在各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像《戴帽子的女孩》中選了《九月城隍祭典》(1932年)這幅畫作,畫中線條粗獷,有如野獸派的寫意筆觸,和陳澄波常見的作品風格迥異。

另外,林世仁則以「紅色」為題,用詩句般的字語,串起陳澄波不同作品中紅色的關聯,無論是《嘉義街外》(1927年)電線桿下的小布旗、《淡水高爾夫球場》(1935年)的標竿小紅旗、《嘉義公園》(1937年)的丹頂鶴,或是建築物的紅磚紅瓦,都在書本巧妙的安排下,成了風景詩,陳澄波的紅色也有了許多層次,時而悲憤、時而堅定、時而柔情,表現著熱情,同時卻也隱藏抑鬱。

有別於1935年《阿里山遙望玉山》那幅畫的深情遼闊,畫面佈局繽紛豐富,在1947年(辭世年)所繪的玉山,沒有線條,只有濃烈的油彩塗抹,畫面下方鮮紅,參雜一些綠,中間則是深紅色與深褐色,山頂與天空的交界處,則抹上一層厚重的白色油彩。紅色是《玉山積雪》這畫的主要顏色,但讓人感覺凝重壓抑,積雪的亮白色,成了視覺的解放與停留處。也許陳澄波在那個年代要講的千言萬語,都藏在這幅畫裡也說不定。「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紅色在唱歌》繪本最後一頁黑底紅字這樣寫著。

這2本繪本,也像是陳澄波的兩小冊繪畫集。透過企劃的創意與兩位文字作者的巧思,陳澄波的畫作又有新的詮釋與新的生命。在他所處的年代,儘管已經有攝影技術的發明,但主要還是黑白照片。後人在閱讀前人的生活世界,只有黑白,沒有顏色,沒有溫度。還好台灣有像陳澄波這樣的畫家,用油彩,更用身體與生命去留下一個時代對於真善美的色彩。

作者:謝一麟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1195573521  

約是去年底時,蕭紅熱潮登陸台灣。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預告片在臉書流傳,電影還未來台,華美劇本已出版。被譽為集大成之作的葉君《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修訂版正式在台灣出版。此外,香港藝術節主辦的三幕室內歌劇《蕭紅》亦在台北中山堂演出。各種各樣版本的蕭紅敘事,或者正說明難以只有一種詮釋方式。

蕭紅死時僅31歲,除了作品與少數書信,她少於談論自己,許是這個緣故,在不同歷史背景的眾人之口下,蕭紅的面貌如拼圖般被建構出來。從另一方面而言,這或許正是蕭紅身世引人之所在,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固定她的位置與框架。

《黃金時代》劇本的特殊性在於它的時序並非完全線性,而是透過不同人的敘述交錯讀解蕭紅的一生。電影中,蕭紅與親朋好友們時而敘述時而轉向鏡頭,演員是扮演的角色,同時也是自己。這部片讓我想起關錦鵬導演的作品,張曼玉所飾演的《阮玲玉》。於我而言,《阮玲玉》的獨特節奏感更引人,然兩部作品都或隱或現昭示出一個主題:人言可畏。

蕭紅曾對友人說:「當我死後,或許我的作品無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這句話著實是一個警鐘,不斷迴響在不同版本的蕭紅故事裡,蕭紅與蕭軍的愛情命運似乎成為蕭紅故事的主要脈絡。譬如《黃金時代》關鍵的一幕是描述蕭紅赴日,片名源自當時蕭紅致蕭軍其中一封信,蕭紅從極不適應至較熟悉異地生活,卻獲悉魯迅逝世的消息,人事變化無常。異鄉的她在斗室中如此寫著:「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著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電影劇本以蕭紅在東京寓所寫信的狀態與蕭軍晚年後的回憶交錯並置,這段日本之行以蕭軍晚年反省當時自己對愛情的不忠為結,使得蕭紅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被淡化在蕭軍的憶想之中。

那句蕭紅對於自身作品的預見,也可以看作是一位作者對讀者的呼喚。透過細讀,我們將重新回到蕭紅的語言裡,以及她所建構出虛擬而卻最真實的世界。也唯有回到文本與閱讀,我們才能稍稍釐清蕭紅之所以迷人的模樣。她的筆端恆常有一股抒情與一絲諷刺,無論是稍早於《生死場》出版的《商市街》,或晚期的《呼蘭河傳》,皆對底層與女性自身位置有其獨見。尤其對於生死的體悟,她在《呼蘭河傳》中以極諷刺的筆調對比跳井的女子與上戰場的男性,批判古語「女子上不了戰場」的說法,「上戰場不一定死,也許回來鬧個一官半職的。可是跳井就很難不死,一跳多半就跳死了。那麼節婦坊上為什麼沒寫著讚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讚詞?那是修節婦坊的人故意給刪去的。因為修節婦坊的,多半是男人。」然而,被視為具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呼蘭河傳》,蕭紅的諷刺性多半為抒情所遮蔽。

許鞍華長期拍攝香港島上流離邊緣的人物,譬如越南移民、中國移民等,又或者關乎其身世的《客途秋恨》,在這部片裡,許鞍華娓娓道來母親身為日本人卻在戰爭之時嫁給中國人所遭遇的人生無奈。許鞍華既在局內,又在局外般,耐心建構香港移民的多端面目,蕭紅亦是其一。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便站在香港與中國特殊的關係上,認為許鞍華透過蕭紅展現出「一種香港式的對待中國歷史和政治的態度」,即是「迴避意識形態鬥爭、逃出大時代的漩渦、或在其中尋找夾縫」,實現個人卑微的自由。重讀蕭紅時,我不斷想著如果蕭紅所見今日之「自由」,她是否會追問著:在當代全球化資本主義語境中的「自由」裡,誰又是被隱蔽或邊緣化的那一個?

蕭紅站在商市街的一處旅館裡,透過一扇小窗,她看見邊緣的邊緣外,貧苦之人的嘆息。

作者:張郅忻(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1666645951  

【新頭殼newtalk X 三餘書店】我不在書店,就在前往書店的路上
 
這週的書評是寫「南崁1567小書店」獨立發行的《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寫的時候很擔心對三餘的常客著墨太多,但在書店工作寫著另一間書店的事,難免有些投射。翻著書,我想那些常客知道自己被自己的小書店寫入文章裡,不知道會有多高興。
 
「其實我不懂是什麼樣的吸引讓他願意每天踏入同一間書店、和同一群人聊天,但我想也許三餘的存在意外的讓他有了歸屬感,而這樣的認同是很難用言語形容,只能在一些談笑和某些神奇的時刻知道一間書店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
 
全文連結:
http://newtalk.tw/news/2015/03/06/57502.html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2068821349  

【新頭殼X三餘】那些在恐怖時代失落的人們,《無法送達的遺書》

「如果有個墓可以掃多好,如果知道他的屍體在哪裡多好」,郭素貞女士對林易澄這樣說著,當年在馬場町槍決的政治犯,幸運一點的,可以用高額費用領回他們的屍體,但大部分由於無力負擔或訊息紊亂,家人都難以見上最後一面。《超級大國民》中,林揚噙著淚水,在六張犁的亂葬崗中,費力撥開一欉欉草堆,在小小的石頭上尋找同伴的名字。

郭女士也是一樣,1993年,她在六張犁的草叢中,找到了父親的墓碑,「看到了你才真正劃下一個句點,能開始接受它,不會一直想東想西,總算有個地方可以祭拜他了」。思念在祭祀的星火間飄散,四十多年的家族禁忌,在那一刻間崩裂解體,情感的巨大不啻是對於白色恐怖最強烈的控訴與反諷。

可愛的素真、志遠:
(一)長大了以後要孝順你的媽媽才好!
(二)祝您們健康,快活!
您的爸爸 慶

《無法送達的遺書》書中收錄郭慶的五封遺書,寫給妻子、岳父母、母親、兄長和兒女,每一封的用字都少之又少,也許為了不願被特務翻看,刪了又刪最後只剩歉意與祝福,幾字簡單的「健康」、「幸福」、「快活」,都是極大的痛苦與誠摯的願望,然而這份心情,卻在檔案局以機密文件為由,直到2011年後,在家屬奔走力爭下,這遲了六十年的書信才送達家人手中。

「那些在恐怖時代失落的人們,《無法送達的遺書》」全文:http://newtalk.tw/mobile/news_in.php?id=57293

今天晚上七點,書店和哲學星期五@高雄,邀請本書作者楊美紅、「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的黃長玲和王昭文老師,一起分享這本書,在長假開始的第一天,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假期的故事。

【活動預告】並非不告而別 - 塵封60年的白色恐怖檔案,《無法送達的遺書》新書巡迴座談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s_11__1476221290  

【新頭殼newtalk X 三餘書店】XX家之味—安倍夜郎的散文集《酒友,飯友》

農曆年節假期,吃吃喝喝是必然大事。和平日不同的是,可以吃到不時想念起的「手路菜」。現在冷凍技術與物流系統便捷,不管多遠,吃到家鄉的農漁特產並非難事,但手路菜裡的地區風土條件、生活飲食文化、長輩料理的小撇步,都是科技條件再怎麼進步都無可取代的部分,撫慰人心之物。

安倍夜郎的《酒友,飯友》散文集,講的不是美食,也不是料理品味,他要描繪的大概就是類似這樣,記憶中的家鄉味。

「XX家之味—安倍夜郎的散文集《酒友,飯友》」

全文:http://newtalk.tw/mobile/news_in.php?id=57111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book  
【新頭殼newtalk X 三餘書店】

和蕭紅一樣,31歲。張郅忻寫「走在顏彩般的文字路:讀江凌青《男孩公寓》及其他」,送給年輕的才女作家。

我時常在妳的文字看見色彩。2008年出版的圖文集《男孩公寓》以跳躍的感官、繽紛的文字譜出城市的迷絢,〈放映室男孩〉在黑暗中觀察觀眾穿著,如一場以語言組織的時裝秀。與男孩相遇的故事似寓言,任無窮想像力橫越空間,如〈月球男孩〉裡駛往月球的火車,也跨越時間,如在乾涸泳池裡追尋夏天的〈泳池男孩〉。

拼貼圖像配以華美文字,既是一體,又可獨立觀看。寓言的盡頭回望城市裡的人,警語般直指內心深處某一切片。我迷路於這座城市大觀園,無法前進,亦沒有回身的餘地。

妳並不停留,繼續行走,但收起絢爛羽衣,琢磨於日常素樸。妳的文字已是一支畫筆,在人間福報副刊「散步路線」專欄開篇〈散步路線的起點〉,妳如此形容英國小鎮科文翠(Coventry)厄爾斯敦區(Earlsdon)的夏季之始:「樹木、花朵、雜草的色彩都濃豔得像是有人大筆大筆地在枝幹莖芽上反覆塗敷了一層層的顏料。」

愁溼夏季顏色是妳步行的開端,彼時妳在那已居住三年,迷你生活圈制約了妳,也開啓了妳,以步行發現平凡事物的不凡。

「走在顏彩般的文字路:讀江凌青《男孩公寓》及其他」全文:http://newtalk.tw/news/2015/02/10/56955.html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新頭殼newtalk X 三餘書店】

本週的書評是顧玉玲的《回家》,顧玉玲除了《回家》外,還有她第一本紀錄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值得一讀。今年二月的國際書展中,《回家》被選為年度之書,寒假前往書店或書展的時候,不妨翻閱看看。


「我們以為來的是勞力,但卻是人。」


我在閱讀《回家》前,並沒有想過移工返鄉後的生活。數年的離家,無縫接軌的擁抱美好的家庭,這都是少數中的少數。幸運的人揣著積蓄回家,四肢健全並增長了 經驗,返鄉重建房屋,蓋起代表文明的廁所、馬桶、蓮蓬頭,出國長了見識,帶給家人文明,雖然文明不代表合用,只是個表徵,表現自己已經高人一等,遠走的你 終於成功回家。


這世界不幸運的人總是比較多,移工借貸、押地籌出動輒幾千美元的仲介費,到了異鄉,才知道連續工作12小時也換不到最低薪資,花了幾年還完仲介費,也到了 返鄉的時間,有人不甘心的回到家鄉,等待再一次出國的機會。部分的人選擇了逃,成為逃跑移工,低調害怕的輾轉打工,奉公守法只為了躲避警察,只希望在被遣 送回國之前,能賺到一些錢,這些錢能帶給家人翻身的機會,所有在他鄉的委屈能夠換得一絲安慰。

 

「天亮,我將從異鄉返抵:顧玉玲《回家》」
全文網址:http://newtalk.tw/news/2015/02/06/56678.html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0188cbac969  
這個禮拜與新頭殼合作的書評時間,送上任明信鍾愛的《長路》,「道德不能使你更善良:
戈馬克·麥卡錫《長路》」

閱讀的過程像是對讀者的咄咄逼問:在那樣卑劣的環境下,自己是否能堅守人性的防線?而那樣的防線是否是某種存活的劣勢?當我們高唱著道德良善,若遇到緊急危難,啖他人血肉賴以生存,是否能夠做的到?如果真得面臨那樣的末日,我會是殺人者、逃亡者、還是自殺者?

之前我曾認為人的存在對世界是種罪惡,因為人的種種,如科技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戰爭的慘況、貪婪……讓原本平衡的自然界逐漸失衡。《長路》中出現過遊行的人們,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極權,象徵霸佔社會資源的專制社群,換而言之,人類不也是霸佔世界資源的「上層動物」嗎?

「道德不能使你更善良:戈馬克·麥卡錫《長路》」全文網址:http://newtalk.tw/news/2015/01/30/56429.html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d2994260a9b742909438a79056b4a9  

每個禮拜五,書店和新頭殼合作介紹書籍、推薦閱讀,第一篇獻上「三幕之間:亮光背後,愛與盲與《推拿》」,希望大家喜歡。

在推拿房裡,盲人的愛情,畢飛宇寫得很迷人。王大夫和小孔第一個吻,不熱烈帶有一點害怕的成分,害怕來自於彼此的初戀、也來自於盲人的自卑,因為害怕,他們的嘴分開,但身體卻往對方的身上靠,這一靠,揭露了人性慾望的真誠,和嘴唇的吻,他們更喜愛身體的吻,不僅是身體上的觸摸、更是心靈上的依靠。

這一刻的初吻,清純卻也深刻,畢飛宇幾句寫來,寫盡了盲人的世界,也寫透了愛情初萌的透明與深沉。

王大夫、小孔和小馬的三角關係,是《推拿》裡數個愛情故事之一,王大夫和小孔用觸覺談戀愛,小馬用嗅覺捕捉對小孔的愛,「他把這股子博大的氣味叫做了嫂子…彷彿攙著小馬的手,走在了地板上,走在了箱子上,走在了椅子上…走在了枕頭上,這一來男生宿舍不再是男生宿舍了,成了小馬九歲的大街」。

身體觸摸的愛情,有著黏膩而纏綿的慾望,而鼻子嗅聞的愛情,開啟了很大的想像力,如同做夢一般,小馬聞著小孔的氣味,這場暗戀來得緩慢卻兇猛,看不見卻得處處臣服於愛情。

「三幕之間:亮光背後,愛與盲與《推拿》」全文: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