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6287_549090421885990_8698242102883863112_n  

【早晨選書】《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艾瑪.拉金

最近又拿出《1984》和《緬甸小日子》閱讀,很直覺就看著架上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

威爾》,想介紹一下。

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喬治‧歐威爾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相對於殖民地的緬甸人民,帝國警察是道德優越的象徵,有一天,歐威爾突然遞出辭職信,離開了緬甸,開始了他的作家人生,也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緬甸歲月》,書寫他在緬甸的生活、對於殖民體制的觀察,以及他創作的核心思維:壓迫與反抗。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其實是一本緬甸的政經社會觀察書,但是作者拉金很巧妙地串連歐威爾的生平、小說情節,形成一個很易讀又具樂趣的報導文學。從這本書中,也才知道歐威爾的生平,也才知道原來緬甸人稱呼他為「先知」。

●「有害國家意識形態」
●可能「有害安全、法治、和平與公共秩序」
●「錯誤觀念與悖逆時代的意見」
●雖符合事實,但「內容不適合出現在目前的時間或環境」

緬甸軍政府對於出版和媒體,有著和老大哥一樣的規範,因此「民主」一詞,在翁山蘇姬囚禁期間,消失在所有的書中,歐威爾說,「文學如果不能真實地表達人們的想法與感受,它便一無是處...想像力就像野生動物一樣,無法存活於獸欄之中」,文學難以在極權主義下生存,因為政府知道它的權力來源不具正當性,想維持現狀,就必須仰賴謊言。

閱讀《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的過程,有很多樂趣,除了觀察緬甸的社會與政治變遷,更多時候在組構歐威爾的文學觀,以及對於極權主義的反思。經常聽到有朋友會抱怨現在的台灣社會,「不如回去過去威權統治」,或是「中國極權統治,效率才高」,聽到這些話時,心中難免一驚,極權主義的幽靈,其實未隨著歷史而埋葬,仍在台灣上空漂蕩著啊。

「在緬甸,我們有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自由。我們只是沒有公開發表的自由。」現在的緬甸,正在爭取更多的民主改革,過去的緬甸,是我們走向未來,重要的知識,正如《1984》帶來的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