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955551_641222426006122_1222602074393795183_n  
【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看中國的角度・對中國的姿態|2015.01.31(六)
19:00 ~ 21:00@三餘書店三樓

對台灣人而言,「中國」這個字眼,承載著深長而錯綜複雜的個人家國認同、政治恩怨與文化想像。從戰後到戒嚴,我們透過教科書、反共文宣認識的中國,是「共匪竊據的祖國大陸」。解嚴後至台灣政黨輪替後這20年間,中國是以逐年增加的沿海飛彈,不時對台灣文攻武嚇的惡霸強權。在二度政黨輪替之後,台灣當局在經濟、觀光通訊、就學就業等各個面向加速對中國開放;這個時候的中國,既是許多台灣人高度依賴的經濟命脈,卻同時毫不掩飾其「以商逼政」的促統決心。

「中國」之於台灣的意義或許隨著時代或政經發展的演化而有更迭,可確定的卻是,前有戰後兩岸長期隔絕,加上中國至今依然是資訊封鎖、政治封閉的極權社會,我們仍欠缺足夠而健全的管道來深入、全面地認識中國。

2008年11月,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第一次訪台,引爆了「野草莓學運」。去年三月因國民黨立委欲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引爆了「太陽花學運」。「中國因素」如何激發出野草莓世代、喚醒野百合世代,並匯流為2014的三一八太陽花運動?當中國因素壟罩島嶼,當政治力量滲入台灣社會各層面,兩岸互動交往的旅程會走向何處?而當台灣人民擔憂自身「香港化」時,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又如何從台灣得到相似借鑒?這兩塊處於大陸邊緣的土地,如何唇亡齒寒、漸行漸近,成為「被命運」共同體?

上述這些問題,直指我們能不能在「中國崛起」的大風潮中,仍然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生而為人的價值。而若要理解這個問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更深地解析中國,並且基於這樣的理解,重新建立面對中國的姿態。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到走訪政治和兩岸新聞十餘年的資深記者李志德先生,帶著大家從第一手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在兩岸經貿往來、政治角力洶湧澎湃的熱潮和暗流中,分析、探討台海交流的困境。

【時間】 2015 年 1 月 31 日(六) 19:00 ~ 21:00
【地點】 三餘書店三樓
【地址】 高雄市中正二路214號(高捷橘線文化中心站1號出口,前行50公尺;地圖http://goo.gl/UruOrp
【與談】 李志德|資深兩岸記者
【主持】 凃京威|哲學星期五志工
【主辦】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講者簡介:
李志德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聯合報》地方版編輯、政治組記者、《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現任美國自由亞洲電台駐台記者。從事採訪工作13年,幾乎全部在台灣政治和兩岸新聞領域。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林宏軒、凃京威、邱偉欣、劉燕玉【海報/攝影】黃靖文、鄭惠敏【行政協力】黃昱傑、李明容【器材/場地】楊堯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