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63347_556452971149735_7086694137957811076_n  
【早晨選書】《嗨,馬克思!再見啦,資本主義!》, 姜相求


研究所一年級,花了半年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也順便讀了《資本論》,那時候有一種深刻的省思,因為我是管理學院畢業,但經濟學或管理學的課程過程,根本沒有讀過資本主義的起源《國富論》,也沒有讀過反對的起點《資本論》,有著諷刺的複雜感受。

要好好讀《資本論》,其實得花不少時間,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一個不錯的入門與綱要,不過對於入門者,仍得花一點時間,之前也讀過一些簡版或漫畫版的《資本論》,都不算太好用,而韓國社運工作者姜相求的《嗨,馬克思!再見啦,資本主義!》,倒是一本不差的入門書。

「小朋友,你為啥用黏土捏汽車呀?」
「這是老師交代的作業。」

姜相求用小朋友製作黏土汽車,解釋「生產目的」,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就只是為了維持圓滿的學校生活?他再提出
資本主義的第二個特徵,是一切產品都要成為商品,都要流通和被消費。

在汽車廠一天製造一百輛車的工人,並不是為了自己乘坐而生產汽車;在家具廠製造家具的工人,也並非為了放置自己的衣服和被褥而生產家具。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東西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消費。那麼,生產這些東西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賺錢。換句話說,生產的目的,就在於追求利潤。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漸漸出現了社會分工。種糧食的人只種糧食,種糧食的人要看的電視機則由專門生產電視機的人進行生產。如此一來,重要的問題是各自生產的東西「以何種方式進行分配」。

「我生產了電視機。」
「我生產了大米。」
「我製造了汽車。」
「我製作了衣服。」
「那麼,現在這些東西如何進行分配呢?」
「咱們大家各自把自己生產的東西拿出來,每個人按自己需要的拿走如何?」
「不,還是這樣吧。有錢的人買走他需要的東西吧。」

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分配所生產的東西的方式。這樣花錢買的東西叫做商品。商品和不是商品的產品是很不一樣的。

這樣一段的描述,就清楚標示出「商品化」的過程,我還蠻喜歡這種邏輯推衍方式的舉例,讓入門者可以很簡單地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尤其書中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範例與插畫,從生產關係、商品化、一直到異化、剝削等觀念,並且舉了「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次貸抵押貸款危機」等歷史故事作為延伸佐證,非常易讀,也不失深度。

非常適合當高中公民老師的上課補充教材,或是讀經濟學、管理學前的先修教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