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044970_660590850735946_722373078801422305_n  

【早晨選書】《水田裡的媽媽》,楊渡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

看到楊渡老師寫下這段文字,有著類似的感受,歷史是一個很長的線條,事件會砰然撞開引信,在當時引發強大的力量,然而隨著時間變長,也許那個事件的聲響會消失,大家不再談論了,但它的後座力這時候才會發生,其他事件慢慢出現。

「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有的人聲,例如賣肉粽的召喚、收酒瓶人的鈴鐺、腳踏車的老叮噹等等,慢慢從我們的身邊走遠。」

楊渡用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寫下了《水田裡的媽媽》。他寫著一個家族,從祖先落腳台中烏日,走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於農村,決定開創鍋爐製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繫一家燈火,「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台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一個家族,一百年的漂泊,楊渡的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是自己家族的故事。他的父親從一個農民小商人,轉向鐵工廠的經營,他的母親為了票據法而開始逃亡,而年輕時候的他,在大學過著浪蕩的詩生活,《水田裡的媽媽》以母親開始逃亡的夜晚為起始,透視台灣一九七○年代,台灣農村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困頓與艱辛。

「少年時我曾想,為什麼我家命運如此?」楊渡回顧本書的起頭,是早在1990年代他曾發表過的一篇文章,描寫14歲那年,鄉間家中某夜突遭警盤查要抓媽媽,爸爸不在、祖母擋門,身為長子的他強作鎮定,待警察走後,他才出門尋找從後門逃出、藏匿在暗夜稻田中的媽媽。

「我深知自己想寫的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過父母親的故事,去呈現台灣社會從農村轉型到工業社會,再到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歷程...我稱之為「十倍速發展」。由於速度之極度扭曲,人們無法立即適應,遂產生各種悲劇。」

可能因為是寫家族的故事,應該熟悉、細膩,閱讀《水田裡的媽媽》經常會讓我感動不已,尤其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個年代,社會滾速的很快,就像楊渡家庭的案例也很多,那股衝撞的勇氣,這是一本很深刻的「台灣人的社會生活」,歡迎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kaobooks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